文章摘要:体育作为改善学生自身结构、增强体质的媒介,用进废退。为切实了解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健康、运动能力水平,通过数理统计、访谈等方法并结合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首届体测数据,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及运动能力也在不可避免地降低。(1)体教专业学生体测结果:1)此次体测所有项目都及格的学生仅33人(12.09%),超过2/5学生体测总成绩不及格;跳绳和悬垂举腿的成绩最好,其次是悬垂举腿,100米和1500/800米的成绩最差,及格率最低;女生的跳绳、纵叉、悬垂举腿平均成绩优于男生,100米、耐力项目及总成绩男生的平均成绩皆好于女生(差异待下文验证)。2)体育教育专业男女生的跳绳成绩、悬垂举腿成绩分布相同;体育教育专业男女生的纵叉、100米、1500米/800米成绩、总成绩的成绩分布存在差异,其中男生的100米、1500米/800米成绩、总成绩皆优于女生,女生仅在纵叉成绩中优于男生;3)跳绳、悬垂举腿项目的体育测试成绩在年级分组中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;而体育测试的纵叉、100米、1500/800米、总分类别的成绩在年级分组(大一至大三年级)中有统计学差异(P<0.05),其中,体育教育专业大一学生的纵叉、100米、1500/800米、总分皆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,体育教育专业大一与大二学生的纵叉、100米、1500/800米、总分差异性不大。4)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测总成绩与性别、年级、跳绳成绩、100米成绩、1500/800米成绩相关性很强(P<0.05),其中,性别、年级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测总成绩相关系数为负,说明二者关系变化相反;另外,纵叉成绩、悬垂举腿成绩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测总成绩相关性不显著(P>0.05)。(2)体教专业学生体测参与人数方面,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首届体育测试实测男生264人,女生68人。其中,大一117人,大二111人,大三104人,大四学生由于实习原因未参加测试;首届体育测试男生缺测90人,女生缺测2人,男生缺测率(28.99%)远远高于女生(3.03%);大一大二缺测各13人,大三缺测34人,大三的缺测率(45.95%)远远高于大二(17.57%)和大一(11.82%)。(3)体教专业学生体测项目方面,体育测试内容主要选取身体指标中单杠屈臂悬垂、纵叉、耐力项目(男生1500米,女生800米)和100米跑及1分钟跳绳。测试内容选取缺少形态指标和专项技术,过于注重考生的身体素质,忽略体育考生的专业基础,项目设置上对体育专项的要求不突出且缺乏选择性。(4)体教专业学生体测评价标准方面,成绩标准方面,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情和特点;但在具体分值方面,分数划分不均衡,不具有代表性。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、运动能力、体育水平堪忧的状况需尽快解决。从现实需求看待开展体育测试与评价倒逼学生提高体能和专业技能;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,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;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的提升;提升体教学生专业能力,满足其踏入体育教师工作岗位或其他体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的作用。对策:(1)学校:开展体育知识活动,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与体育运动氛围;组织与宣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,以赛促练;结合学生现实需求,激发学生体育动机;创设第二课堂、早操学分机制(倒逼课外体育活动),提高学生机能与技能;合理设置测试内容、方式、建立大学生体质测试档案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多方发力。(2)学生:树立体育意识,激发体育动机;主动学习体育知识,提高体育素养;合理利用手机APP导体育活动,记录体育运动数据、实时提醒体育运动,培养良好饮食、作息以此提高身体各项指标均值,提高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帮助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。南京体育学院首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体育测试要求并实施,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督促并倒逼学生,对学生的体质及运动习惯、能力起到一定积极作用,增强学生体质,且对加强未来体育师资建设也有促进作用,体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应继续保留并沿袭。积极把握此次体测机会、把握体测对学生的问题型与期望型倒逼力和驱动力,通过机制建立及改革,打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参加体测的传统陋习。充分利用体测对学生的影响力,基于体育素养、素质教育、体教融合、价值实现等新时代需求,基于学生毕业要求等,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转变,建立增强学生健康素质长效机制,将体育纳入考试引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视。通过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测试评价制度,深层触动现有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。以此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自由散漫、得过且过转向严肃认真、目标明确、精益求精、力争上游的体育学习状态,提高体育技术与能力,增强学生体质,养成终身体育习惯,实现体教专业学生体育素养的蜕变与高质量发展,进而优化未来体育师资,提高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争力。
文章来源: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cdtyxyxbzz.cn/qikandaodu/2022/0502/771.html
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 |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|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版面费 |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|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